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www.凯发

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用铅笔在巴掌大的葫芦上画好草稿,再用加热后的特制铜针在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这就是非遗“火绘葫芦”技艺。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做了3年大学生村官的廉毅翔,在基层服务期间拜师“火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牛成果老师,通过勤学苦练,被认定为第五代传承人。他将这项非遗技艺与特色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领域融合发展,让非遗技艺实现活态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发展。

    2011年,廉毅翔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到龙湾屯镇当起村官,在制作“火绘葫芦”艺术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在这里,廉毅翔遇到了他的师傅——“火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牛成果。“我要帮扶这个项目,肯定要先学习。只有足够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发展它。”

    毕业于美术专业的廉毅翔绘画功底扎实,但在纸上画画和在弧形的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差别很大。初学时,廉毅翔信心满满,一两个小时就能画完一个葫芦,然而画出来的葫芦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老师说我太急躁了,笔都还没热,没留下痕迹就挪开了。”廉毅翔回忆,当时牛老师告诉他,工艺品制作是需要耐心的,“老师说当我能用7天时间精心打磨一件作品,心态才达标”。廉毅翔静下心来,练习了将近3个月,掌握了“火绘葫芦”基本技法。之后,他用7天时间在葫芦上绘制出一幅山水画,得到了牛成果的认可,决定将其收为入室弟子。

    在廉毅翔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营收从2011年的100万左右,三年后达到400万。后来,廉毅翔也获北京市市级非遗“火绘葫芦”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身份认定,作品多次获奖。

    “葫芦是种植出来的农作物,跟农村农业农民关系很深。”廉毅翔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为了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他和牛成果老师一起根据葫芦的特性,探索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十渡镇建设2.0版本非遗火绘葫芦传习基地、葫芦景观种植示范基地,在顺义区龙湾屯镇建设占地百亩的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并将葫芦主题元素以景观形式融入景区、度假山庄、康养基地,在特色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领域融合发展,帮助开发美丽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他结合国潮理念,利用葫芦的原有器型和自然属性,制作出葫芦打火机、葫芦u盘等42种非遗衍生文创产品。“我们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餐饮、采摘活动增收。”廉毅翔说道。他们还招了一些农民为基地工作,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人不了解这项技艺,就不会参与进来,传统文化的路就越走越窄。”抱着这样的想法,廉毅翔决定打开匠人心结,用开放的态度让“火绘葫芦”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几年来,廉毅翔和同事们直接培训学员3万余人,年龄跨度覆盖5岁至75岁,在学校、街道社区、妇联残联、老干部局等单位授课百余场次,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助力青年人形成热爱非遗文化的“朋友圈”,在少年儿童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实现了非遗技艺的社群传播和活态传承。

    “我们就是抱着‘广撒网’的想法,先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项技艺,就会有人愿意接着去探索,成为接棒者。”如今廉毅翔也收了几名徒弟,在他眼里,无论收徒还是发展“火绘葫芦”这项非遗技艺,“都要有匠人精神,沉下心来钻研,就一定会有收获。”廉毅翔说道。   文/本报记者  叶婉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换一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