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 寻找那些久负盛名的京郊特产
◎户力平
秋分节气,又是收获之时,也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京郊大地,物华天宝,历史上物产丰富,每至金秋时节,五谷高廪,瓜果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去探寻那些久负盛名的京郊特产:京西稻、京白梨、燕山板栗、房山磨盘柿、密云金丝小枣、大兴西瓜等,别有情趣!
玉泉山下“京西稻”飘香
历史上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带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每至金秋时节,稻浪翻滚,满地金黄,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为此,我将京郊特产的寻访首访之地选在玉泉山下。
走进北坞公园,一派生机,那呈着黄色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阵阵波浪,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据“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先生介绍:“京西稻”因最初在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带种植而得名。当年康熙帝曾在此培育早御稻,乾隆下江南时,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又在玉泉山周边地带试种。由于这一带水源丰沛,收获的稻米色泽光亮、味道清香,粒粒如珠,由此成为宫中“御米”。乾隆帝对这里产的稻米格外青睐,曾赋诗赞曰:“疏泉因为广其壑,益开稻畦千亩多”“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而老北京民谣中则赞:“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无须菜,可口又清香。”
沿着园中的小路,我走进稻田,只见快成熟的水稻被压弯了腰,稻穗沉甸甸的,俯下身去轻轻地抚摸,有一种“粒粒皆辛苦”之感。
据杜振东先生介绍:作为京西稻发源地的海淀区,农业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近10万亩。玉泉山下的北坞、船营、六郎庄、功德寺、万泉庄、巴沟等,都有大面积稻田。海淀北部的上庄、苏家坨、温泉、西北旺也有不少稻田。
2000年以后,因灌溉问题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京西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如今恢复到2000亩。2009年玉泉山下的北坞及周边村落整体拆迁后,建成北坞公园。由于历史上这一带是京西稻的主产区,所以公园在景观设计时特地辟出12片,总面积6.5亩的京西稻种植区,如今已发展到近200亩。从2012年起,每年10月中旬都要举办一次“收割节”,让人们通过体验水稻的收割,感受昔日京西稻收获的喜悦。
唯一的“京”字号果品京白梨早年有别名
北京地区梨的品种较多,明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堂梨、罐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梨(今称“京白梨”),产于京西门头沟,是北京特产果品。
驾车来到位于门头沟区东部的军庄镇东山村,但见道路两旁有不少的水果摊,叫卖最多的就是“京白梨”。
刚走近一个摊位,卖梨的便主动与我搭话,说自己卖的是正宗京白梨,并随手拿起一个举到我面前。只见梨呈扁圆形,果皮黄绿色。他说:“门头沟有三宝,妙峰山的玫瑰,斋堂的煤,军庄大白梨,这其中的大白梨就是我们这儿的‘京白梨’。”
同行的门头沟文友安先生介绍说:京白梨,也称白梨,曾俗称秋子梨,起源于门头沟军庄东山一带,追溯其历史,据传与清代乾隆皇帝有关。
乾隆年间永定河决口,水退之后乾隆皇帝徒步视察,当时正值金秋时节,他来到东山附近时,又饥又渴,随行太监从路边的果树上采摘几颗野果让他充饥。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但不知这果子叫什么名字。这时正好有位村民路过,一问方知叫“秋子梨”“白梨”。随即下旨除保护这一带的梨树外,还在周边栽植梨树上千亩,并将东山村的白梨封为“贡梨”,每年按时令向皇宫进奉。同时还将一棵最大的梨树赐名为“老君树”,以栅栏将其围护,其果实任何人不得采食。
此后这一带的梨园被称为“东山贡梨园”,而这里的梨树也多有赐名。嘉庆曾给一棵老梨树赐名“效君树”,道光赐名“俭君树”,咸丰赐名“忠君树”,光绪赐名“承君树”,慈禧太后赐名“寿君树”,每棵被赐名的梨树都曾被披挂过黄绫子,而今东山一带尚有百年以上的老梨树。
1954年在北京市梨品种评比会上,京西白梨荣获最优,并于“白梨”之前冠以“京”字,命名为“京白梨”,由此成为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的地方特产。目前京白梨主要产于军庄、妙峰山、王平、潭柘寺4个镇,以军庄镇东山村和孟悟村最为知名。2012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我拿起一个京白梨尝了尝,果汁多,清爽可口,味道酸甜,有浓厚的香味,于是买了几斤,带回去与友人分享。
大兴西瓜分早茬与晚茬
大兴素有“西瓜之乡”的美誉,西瓜种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到大兴寻访,我首先参观了位于庞各庄镇的中国西瓜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展示西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其主体造型为两片绿叶衬托着一个巨型西瓜,设计主题为“飞翔的西瓜”,寓意着大兴西瓜产业的腾飞。该馆集中展示了西瓜历史、西瓜种植、西瓜科技和西瓜文化。
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大兴西瓜作为皇宫内廷贡瓜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另说元代)。按明代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传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庙社、郊祀、宫殿落成,“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北京“太庙每月荐新各品物,除大兴县分办一半外,本县该办:……六月份,共该银三两。西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根据明《宛署杂记》的这段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庞各庄西瓜即被选为皇宫太庙荐新供品,所以人们把庞各庄西瓜叫做“贡瓜”。
我问他,北京的西瓜因何多产于大兴呢?他言道:主要与土质适合种植西瓜有关。大兴地处永定河流域,多为沙土地,水源充沛,非常利于西瓜的种植。早年间最有名的是“黑绷筋”,因瓜皮为墨绿色并有隆起的脉络得名,其皮薄、籽红、黄沙瓤,吃起来脆沙甜。特别是庞各庄产的西瓜,数百年来为人们所青睐。
随后我到西瓜园参观,虽然已是九月初,但依然有西瓜种植。据瓜农介绍,大兴西瓜有早茬与晚茬,即春茬与秋茬之分。早茬西瓜五六月就能上市,而晚茬西瓜可延续到九十月份。
走在西瓜园,满眼的生机盎然景象。仔细观察,发现这晚茬西瓜似乎比夏日里的西瓜小一些。瓜农介绍说,这是吊秧小西瓜,个头虽小,但品相、口感都不错。他还告诉我,挑选西瓜的技巧,即“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如此就不会买到生瓜和娄瓜了。
密云金丝小枣一度濒临灭种
“西田各庄的枣、黄土坎的梨、坟庄核桃好剥皮。”这是密云地区流传很广的俗语,说的是密云著名的三样果品,俗称“密云三宝”。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为“三宝”之首。
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载:幽州(今北京)“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称:“燕有鱼、盐、枣、栗之饶。”元代文学家、“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在《打枣谱》中列举了70多种名枣,其中就有蜜(密)云枣,谓之“蜜云枣,出蜜云县,味最甘”。清代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今密云多枣,小而坚实,北人重之。”由此可见北京地区,特别是密云一带种植枣树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
枣树在密云各地都有分布,早年间以西田各庄所产的金丝小枣为最佳,据传西田各庄之“田”是由小枣之“甜”演变而来的。当地所产小枣色泽殷红,果实小,果皮薄,果汁较多,味道极甜,既可鲜食,也可晒制干枣。当年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著名果脯“金丝蜜枣”名扬京城。如果把金丝小枣从中掰开,金黄的枣肉间清晰可见无数道细细的金丝,甜如糖、色如蜜,欲断还连,最长可拉伸至30厘米,“金丝小枣”由此得名。
鼎盛时期的金丝小枣在西田各庄地区就有30万棵。1963年到1965年,河北沧州引走了3000多棵枣树。到20世纪70年代,西田各庄的枣树大部分被砍掉了,剩下的也因无人照管长“疯”了,导致枯死,金丝小枣一度濒临灭种。
2010年,在密云绝迹多年的金丝小枣重归故里,从河北沧州“请”回的树苗,在新城子镇塔沟村安家落户,至今已发展到3000余亩、2万余株。金秋时节,又见金丝小枣挂满枝头的景象。
房山磨盘柿进奉皇宫600年
据《北京名果》载:北京地区柿树的分布,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缠绕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北部以长城为界,东部从平谷的靠山集向西经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丰台等区,直至西南部房山区的张坊、十渡,遍布于山前缓区。著名品种有房山“磨盘柿”、北车营“金灯柿”、平谷黄松峪“八月黄”、乐政务“杵头扁”、昌平十三陵“大盖柿”等。而以房山区大峪沟的“磨盘柿”最负盛名,于是我慕名寻访。
驾车沿京昆高速路行驶,至张坊收费站,北行不远,便来到张坊镇大峪沟村。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因其“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宫,至今已近600年。
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中有“柿,为本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白露后,将熟柿经菽水浸,为谓之揽柿,入冬软柿谓之烘柿。产山阳者味最甘,汁清而利口,村人以核桃做瓤制为柿脯,甚佳”的记载,对房山地区柿树分布、规模、采收时间、脱涩以及加工等情况均有说明。
走近大峪沟村,只见拱形大门上书8个醒目大字:“中国磨盘柿第一村”。门头左侧刻有3个红色大字:“大峪沟”。右侧的柱子上,一个硕大的磨盘柿子伸出绿色的叶片,仿佛在向游客招手。
在大峪沟附近转了转,未见到出售柿子的,于是我向一位老人询问,这里的柿子何时成熟?
老人说,这里的柿子在10月中旬成熟,到时候路边卖柿子的很多。我问这大峪沟的柿子有什么特点?他指着路边几棵柿子树上刚刚泛黄的柿子说道:“我们大峪沟的磨盘柿,又名大盖柿,个儿大,果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果肉淡黄色,味甜多汁,当年是给皇上进贡的。”
在民俗文化中,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圆圆的果实,代表着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寓意着红红火火,“柿子”的“柿”字谐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所以受到人们青睐。
走在大峪沟村,看到最多的便是柿子树,分布在道路两旁、山坡上及农户家的院子里。时过中秋,已经泛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大兴还有万历皇帝赐名的金把黄鸭梨
大兴不仅以西瓜闻名,还有一种特产也颇有名气,这就是庞各庄镇梨花村的“金把黄鸭梨”。
梨花村位于大兴区南部,清代称西公庄,后因位于南各庄南侧改称南庄。1981年村庄普查时改名梨花村。当地盛产鸭梨,明代万历年间便成为皇宫贡品。据传“金把黄鸭梨”之名为万历皇帝所赐,至今流传着“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的佳话。
传说万历年间,南庄有个姓寇的秀才,才高八斗,曾被召至宫中,与多位翰林、大学士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且对答如流,所以颇受万历皇帝的赏识,村民们称其为“寇大官人”。
有一年中秋节,寇秀才被万历皇帝召至宫里赏月。席间,皇帝拿出个白皮儿大水萝卜,对他言道:“朕最爱吃的就是萝卜,这是前天北村进贡来的。这萝卜白皮绿瓤儿,名唤‘葱心绿’,又甜又脆,味道极佳。”寇大官人没有急着去接萝卜,而是对皇帝说:“我今天也给您带来一样我们南庄的特产。”说罢,取出两个又大又黄的鸭梨放在御案上。
皇帝拿起一个咬了几口,只觉得又脆又甜,真是爽口。他越吃越爱吃,一会儿工夫,两个鸭梨就给吃完了,并连声称好,随后降旨:将南庄的梨赐名为“金把黄鸭梨”,与北村“葱心绿萝卜”同为“贡品”,择时进奉,于是便有了“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之说。
梨花村拥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树龄最长、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树龄在百年以上古梨树3万多棵,其中被明朝万历皇帝御封为金把黄鸭梨的贡梨树树龄已达400多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每年秋季果实累累。
怀柔渤海镇古栗王树直径达1.7米
“燕山板栗”泛指燕山山脉广大地区所产的板栗。据《北京果树志》载:我国栽培板栗的历史悠久,北京地区是板栗的老产区。《史记》中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记载。古代今天北京为燕国属地,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北京已种植板栗了。
三国时期陆机在《毛诗草木鱼虫疏》中亦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渔阳”古为北京东北部密云一带,“范阳”为北京西南部及河北涿州一带。明代曾将燕山板栗作为皇陵(十三陵)主要祭品,并在皇陵附近的州县设立十几处栗园、榛厂,专门负责提供板栗、核桃、榛子等的生产和交纳事宜,其中在昌平、怀柔、密云辟有多处栗园。
怀柔素有板栗之乡的美誉,当地多将所产板栗称为怀柔板栗。清代《日下旧闻考》中有“栗子以怀柔产者为佳”的记载,而民间有“怀柔三宝:板栗、杏仁、虹鳟鱼”之说。
9月中旬,我驾车到怀柔寻访。当行驶于怀黄路上,便见道路两侧有不少栗子树,此时正是板栗采收季节,路边已有出售栗子的。来到渤海镇渤海所村,出售栗子的更多了。
停车于路边,我来到一处出售栗子的摊位前。叫卖栗子的一见,急忙推销自己的栗子,称是自家园子里产的,纯绿色食品,炒着吃、煮着吃都行。我随手抓起几个,仔细看了看,这板栗个儿大,皮儿薄,肉厚。
卖栗子的告诉我,“怀柔板栗”当年乾隆皇帝都吃过。有一年秋末,乾隆皇帝从承德避暑山庄回銮,驻跸怀柔行宫。用过晚膳,带着两个贴身太监到附近溜达。忽然,不远处飘来淡淡的栗香,寻着香味他来到一个果局子前,只见掌柜的正在炒栗子。乾隆皇帝一边观看,一边询问这栗子的炒制方法。掌柜的见他好奇,便把刚出锅的栗子拿给他吃。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清香满口,甘美如饴,回到行宫便即兴写下《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恃火候调。”他将栗子的炒制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还告诉我,在渤海镇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栗园,园中最粗的古栗王直径达1.7米,根深叶茂,每年秋天硕果累累,令人称奇。
看来,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风物特产,只要附会了故事,就有了传奇色彩,我只是一听为趣。但“燕山板栗”确为北京特产,历来有“木本粮食”之称,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其品质上乘,味道甘美。目前除了怀柔,在延庆、昌平、密云、平谷、门头沟也多有种植,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绘图、摄影/户力平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