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增至41所-www.凯发

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本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增至41所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昨天上午,市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中医药发展专题媒体沟通会,通报本市十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增至41所,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中医师1.004人,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居全国之首。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

    十年来,本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文化传承弘扬发展,对外交流成果丰硕,中医药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罗增刚介绍,本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增至41所,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中医师1.004人,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均设立康复科,妇幼保健机构均建立中医药临床科室,24家综合医院成为“国家级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居全国之首。建有协同区域专科48个,市级中医专科特色诊疗中心37个,重点专科287个,专科网络1 x n联合体16个,协同区域专科48个。

    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成效明显。本市已建立5个区级中医医联体,100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连续开展健康乡村(社区)、健康养老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了名中医团队主动下基层服务的常态机制。运用中医药流动医疗服务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支援。

    建17个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

    中医药人才培养也十分关键。罗增刚表示,本市不断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优秀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学习宣传活动,新增“首都国医名师”187名,首都名中医100名,优秀名中医71名、中青年名中医90名,带动了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仲景书院”,目前已举办三期仲景国医研修班,200位学员已结业。启动北京市三批中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和二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中药和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加强各级传承工作室建设。

    十年来,本市累计建设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3”工程名家研究室22个、名老中医工作室18个、传承工作站54个、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7个、人文学术和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室3个、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分站116个;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遴选,累计建立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17个。培养了一批区级学术继承人,提升了区域中医药人才能力和水平。

    推出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中医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打造以“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为代表,石景山西山中医药文化季、通州运河中医药文化节、延庆本草文化节、海淀区校园中医药文化节等新兴中医药文化活动为区域特色的中医药科普文化大型主题活动集群。开展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系统整理了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内容和传承发展状况。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建设等试点活动,拓展了全方位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新形式。

    本市中医药服务新业态也迅速拓展。中医药与旅游、文化、生态、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在京津冀范围内探索共同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品牌,率先推出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和52家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承办北京世园会百草园、本草印象馆等大型活动,园艺与药植的交互融合完美演绎中医药文化神韵。打造融健康教育、森林疗养、生态涵养等于一体的中药特色生态产业园带,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中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换一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