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打造“副中心彼岸的三河”城市品牌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十四五”期间,三河将深化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在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四统一”的要求,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在城市规划、空间统筹、产业发展、交通共建、生态共治、民生保障上,逐步实现一体化。全力推动协同发展,打造“副中心彼岸的三河”城市品牌,让“协同创新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
突出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市、园区和重点镇的空间布局;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与中规院深入合作,加快燕郊组团规划实施落地,整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十四五”期间,三河将深化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在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四统一”的要求,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在城市规划、空间统筹、产业发展、交通共建、生态共治、民生保障上,逐步实现一体化。全力推动协同发展,打造“副中心彼岸的三河”城市品牌,让“协同创新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
突出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市、园区和重点镇的空间布局;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与中规院深入合作,加快燕郊组团规划实施落地,整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科学编制中央活力区和高品质创新街区规划设计。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燕郊北部科学城与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加快带动性强的高端产业落地。与通州区联动,面向全球开展网络招商,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高效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链主型”企业,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对接北京产业链,推进三河市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引进知名教育投资集团,规划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国际学校、双语学校;探索在新建学校开设北京、天津课程班级,满足三河市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鼓励域内医疗机构深化与北京三甲医院合作,加快医联体建设;建立医护人员常态化赴北京三甲医院学习、轮岗机制。积极与大型京企开展对接,拓展京标服务领域,有效缩减与通州区公共服务梯度差。
健全完善对接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和通州区的常态化沟通对接,认真梳理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和沟通对接事项,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支持,解决重点项目、重大合作事项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协同发展取得实效。
聚力创新驱动,加速形成“北京研发、三河转化”格局。吸引北京更多的科研院所在三河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区域中心,提升三河产业层次;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创水平显著提升,“硬科技”品牌竞相涌现。到2025年,市场主体力争达到13万户,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60家和20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争取达到45家。
集中力量实施产业转型振兴,打造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高地。“3 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异军突起,与北京产业链对接更加紧固,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到2025年,力争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营收分别达到250亿元、150亿元、100亿元和85亿元以上。聚焦城市更新,推动房地产业转型成功并做强做优;城市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迅猛发展,建筑业总部快速聚集,金融、教育、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以上。到2025年,三河市gdp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届时,三河将成京津冀区域充满活力、动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之城。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