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欢歌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
小岚老师来到马兰。
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
马兰路上鲜花盛开……
这首歌的名字叫《美丽的家园》,歌中唱到的马兰村位于保定阜平县的太行山深处,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小岚老师”是晋察冀日报社长、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的长女邓小岚,75年前的那个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她就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
马兰村的孩子都认识“小岚老师”。2004年开始,退休后的邓小岚开始在马兰村义务支教,带着村里的孩子学习音乐。十几年来,邓小岚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从手风琴、竖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从“小燕子,穿花衣”到《欢乐颂》、《雪绒花》,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开启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三岁前,邓小岚都被寄养在马兰村的老乡家里。长大后,她追寻父亲的足迹回到马兰村,已是1997年了。受到母亲、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任台长丁一岚的影响,邓小岚自小热爱音乐。“小时候我妈妈就爱唱。高二那年,他们给我找了老师学小提琴,到了清华我接着学,加入了清华的乐队。”毕业后她分配到山东泰安的一家药厂,邓小岚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
走进邓小岚在马兰村的家,房间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乐器、乐谱,日用器具和摆设上的装饰都可以看到音乐元素,连屋外的栏杆都是五线谱的样式。屋子一角放着一摞书,最上面是一本《石家庄新闻史》。2004年,退休后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任职的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村,“当时我和日报的老人在一起,想让村里的孩子给我们唱个歌。结果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连少先队队歌也不会。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但也唱得听不出来是国歌。”
就是这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邓小岚后来的生活,改变了马兰村的孩子,也改变了马兰村。
2011年保阜高速开通前,邓小岚需要一早从北京坐火车到定州,再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马兰村,抵达时常常已是傍晚。那时邓小岚去马兰村的频率大概是三个月两次,后来交通方便了,邓小岚在马兰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现在,75岁的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了马兰村。
马兰村村委会主任李士伟告诉记者,马兰村作为行政村曾一度名为岔河村,邓小岚的到来使马兰村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村名也跟着变回了马兰村。在邓小岚的影响下,马兰小学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由马兰村孩子们组成的“马兰小乐队”远近驰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
扎根马兰村,除了支教,邓小岚也为村庄改建不停地忙碌着。初来乍到,邓小岚就用自己和向亲友筹来的钱为马兰教学点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议下,村里为每家每户改建了屋内的冲水式厕所。村口建起了邓拓和老乡在一起的雕像——“居民团结抗战”,详尽介绍晋察冀日报报史的晋察冀日报展览室也应运而生。
现在,周边很多村庄的村民都因为易地扶贫搬进了楼房,只有马兰村的村民还可以居住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之上,这是阜平县为了保存马兰村原貌的特殊安排。村民们说,这都要感谢邓老师的付出。
一边教孩子,邓小岚一边也在马兰村的年轻老师里物色和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让马兰的歌声一直传唱下去,是她最大的愿望。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