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里好人
“亚洲第一大社区”回龙观,居民票选出了十大“观里好人”。从41.3万多居民中脱颖而出,“观里好人”都是哪些人?
龙泽苑西区的居民把票投给了他们的社区书记兼主任伊然。她是社区老人的“好闺女”,是年轻人的“好大姐”。
伊然就住在小区里,这些年来,居民们都习惯了,有什么大事小情,第一个准给她打电话。在社区里,伊然有很多身份:是社区的110,因为比警察更近;是社区的120,因为比医生更快;也是社区老人的“闺女”,因为遇上事她比老人的儿女更近更快!
前几天,伊然刚下班回到家,门外就传来“咣咣咣”的砸门声。开门一看,楼上的老太太抱着两岁半的外孙女,瘫坐在自己家门口,孩子发烧口吐白沫晕过去了。伊然拿起车钥匙,抱着孩子就往外跑,不到5分钟,就把孩子送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的急诊室。
类似这样的事儿,数不胜数。小区一共2005户、6786人,其中老年人就有1300多人,光28号楼一栋楼,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有40多个,儿女要么在国外,要么不在身边一起住,“对他们来说,我就是闺女,有求必应。”
伊然的“有求必应”换来了居民的“一呼百应”。社区里组织活动,总是有很多居民积极响应。9月15日五环外试鸣防空警报进行疏散演练,伊然在群里一招呼,第二天小广场上黑压压站满了一片,在家没事的居民几乎全出来了。
“在社区干工作,居民才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居民的困难,能解决的我都给解决,不就是开趟车、跑个医院嘛,都不叫事儿!”伊然总是笑呵呵的。
在回龙观地区,像伊然这样的基层社区工作者有492人,他们都在老百姓的身边,日夜服务。
“大山叔”张连山,是回龙观地区热心公益的居民,因为网名叫大山头,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管他叫“大山叔”,其实他今年已经73岁了,是志愿者里面年纪最长的一位。
2004年,张连山在回龙观社区网看到有很多公益活动,就走上了做义工的道路,“大山叔”的名号就从此越叫越响。
社区里搞晚会,“大山叔”就去帮忙搭建舞台、维持秩序;社区里成立治安管理队伍,“大山叔”就报名参加,每天在小区里治安巡逻;社区里搞人口普查,“大山叔”就去当人口普查员,从早到晚,爬楼入户……还有给贫困地区捐赠、帮义工妈妈搞义卖等这些活动,也都有他的身影。
2015年,辖区一名12岁的女孩患上了白血病。张连山和志愿者们一起组织义卖活动给孩子募捐治疗费,他还从家里拿了闺女做的手工皂出来义卖。两三次活动下来,志愿者们为小女孩筹到了20多万元的治疗费,孩子的父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十多年来,做义工已经成了张连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义工让我心情愉悦,身体倍儿好!”
张连山还有个体会:只要有需求,大家就从四面八方都来了。
2015年,89岁的老父亲病重要人照顾,张连山每天往城里跑,志愿者们跟他说:“别一个人扛着,需要帮忙一定说话,要人有人,要车有车。”这让张连山心里甭提有多温暖了。
据不完全统计,回龙观地区活跃的志愿者人数达8000多名,大家聚在一起,尽自己所能,为社区奉献力量。
作为“亚洲第一大社区”,回龙观3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41.3万多人。58个社区,千家万户。67岁的“观里好人”张玉新一家,就是这里普普通通的一户,但也是特别的一户。
张玉新一家八口住在一起,他们两口子,两个儿子和儿媳,一个孙女,还有一个不怎么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小叔子兰荣利。
从2001年爱人兰荣续退休以后,小叔子就和张玉新一家生活在一起,给小叔子做饭、洗衣服、洗澡这些生活琐事,基本都是张玉新在操持。
兰荣利虽然不会说话,但他跟大嫂张玉新最亲,有时候一着急起来,恨不得喊出一声“妈”来。因为一直以来,张玉新都没少照顾他。婆婆临终前,还亲手将这个小儿子交给了张玉新。“妈,您放心,只要有我一口吃的,绝不会亏待老兄弟的。”张玉新一直没忘自己的承诺。
小叔子被张玉新照顾得特别好,衣着整洁,从不惹事,还经常在社区里帮小卖部的邻居干点儿搬货、倒垃圾的小事儿。邻居纷纷夸赞张玉新,她就一笑而过,“是我小叔子,自己家人,照顾他是应该的。”
在张玉新和爱人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妇,都对小叔子特别好,亲切地叫他“老爹”。有时候小叔子闹脾气,张玉新开玩笑,说要把他送到敬老院,俩儿媳赶紧劝说,“别啊!去那儿我老爹万一受欺负多可怜。”
“我们一家人,从来也没嫌弃过他,大家都一起帮忙照顾。”正是如此,张玉新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回龙观地区的“最美大嫂”。
十大“观里好人”,除了伊然、张连山、张玉新,还有精心照顾卧床18年老母亲的章仲林,热心扶贫助学的夫妻党员李春喜、李丽夫妇,志愿者劳模“小年姐”陈爱菊,用儿女般热情接诊的白衣天使马雪梅,助人为乐的好邻居李小会,不忘初心的党员楷模赵连英,坚持十多年在社区义务给居民理发的刘连池。
十个人,既是回龙观的榜样、好人代表,也是地区居民的缩影。“只要热爱回龙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回龙观变得更好,就是‘观里好人’。”回龙观镇党委宣传委员郑雪说。
新闻背景
“观里好人”5年评出50多人
从1998年北京市开始建设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以来,20年时间里,回龙观地区从原来的两万人迅速发展到今天的40多万人。城里人、农村人、外来人口聚集在一起,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大家一时间无法融入,对回龙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个地区急需打造一种精神,引领大家一起建设家园。”回龙观镇党委宣传委员郑雪说。
在回龙观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好人好事,“做了好事就应该受到表扬,得鼓励大家!”从2013年开始,回龙观地区开始评选好人,2014年固定品牌“观里好人”,五年来评选了50多名。
今年,“观里好人”活动规模达到最大,配合《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扩大“观里好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更多居民积极向榜样学习,参与到地区正在进行的社会治理三年提升行动中来,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