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广贺:“大校村官”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这是上世纪60年代,诞生在河北遵化的一段艰苦创业的传奇。
新世纪,又一个奋斗者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演。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十八里村,在一位退伍军人的带领下,铺上了水泥路,盖起了小洋楼,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位带头人叫包广贺,是来自北京的“大校村官”。
包广贺在北京定居,老家在十八里村。从部队退役后,他在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担任总经理,年薪百万。这样一个“大老板”,心甘情愿当起了村官,而且一干就是九年。
2003年春节,包广贺回到老家过年。一进村,他的车就拖了底。包广贺回忆起1970年参军时的样子,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村子里并没有太大变化。他的心境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十八里村是个贫困村,村集体账上只有七千元,负债倒有四十几万。全村一千多口人,没有村支书,没有党支部。这次回乡,让大伙把奔小康的希望寄托在了包广贺身上。乡亲们说:广贺中!是个能干事的人。全村38名党员,在邀请包广贺担任村干部的民意测验表上齐刷刷摁下了红手印。
看到这38个红手印,包广贺觉得全身的血往上涌。他在日记中写道:看着那些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和纯朴善良的乡亲的眼神,我心软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休干部,受党教育多年,“不干”这话,我说不出来。
2003年5月31日,包广贺辞掉了香港的工作回到家乡。7月,在村里的换届选举中,全村648名选民,他以594票当选村长。包广贺当上“村官”第一天,和乡亲们约法三章:不要工资、不报发票、不吃公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任之初,包广贺做第一件事就是打井。他打了13眼水井,把村里所有的地变成了水浇地,从此村民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为了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他考虑改变种植结构。村里是沙土地,适合种西瓜。他联系了大兴庞各庄的西瓜种植协会,对方派人无偿来村里教学。西瓜长势不错,但是村民不会卖,西瓜一亩地产值两千多,比起打工还是差得远。
怎么办?包广贺把目光放在了引进厂子上。村里有一百多亩的取土坑,长期无人问津。包广贺把大坑包给当地的选矿厂,用来堆放尾矿砂。接着,他又引进了板栗加工厂、门板厂,前前后后一共七八家厂子,大家在村里上班,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
包广贺还把村里坑坑洼洼的土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马路修到家门口,引起了全村的轰动。
路修好了,井打完了,包广贺身上的担子并没有轻松。因为他找到了十八里村的“穷根”。
“这穷根就在房子上。”农村的平房二十年一更新,农民的积蓄全搭在了上面。如果能建起统一的居民楼,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又能节约用地,将大家的积蓄攒下来。如今,十八里村已经别墅成排,成为了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乡亲们都说,包广贺是用九年干完了二十年的事儿。
2012年,包广贺干满了三届,回到了北京。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村民,此时的十八里村,已经从贫困村变成了一个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的富裕村。这一年的春节,全村村民年终分红共130多万元,包广贺依然是一分没要。
说起自己当村官的这段经历,包广贺说,农民要过上好日子,需要有能力的领路人。全国这么多村庄,每个村里都有能人,如果有一个绿色通道让这部分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农村的面貌还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