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芦笋节节高
春末夏初,门头沟区清水镇梁家庄村的高山芦笋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在技术员赵磊的带领下,每天五点起床进地采笋,平均一天两茬。二十多人的队伍都是村里曾经的低收入户,每人每天一百元收入,一个月下来就是3000元,看着满山绿油油的芦笋,大伙儿心里痛快,脸上乐和。
种植芦笋的历史不长,满打满算两年多。没有这项产业之前,村里低收入农户有95户166人,几乎全是老弱病残。距离北京市城区98公里、年轻人几乎全部外流,守着“穷山”的梁家庄村人不知道除了低保之外,该吃什么,能吃什么。
直到村里迎来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挂职的第一书记张涛,大伙儿才知道还有高山芦笋这条脱低“捷径”可走。从2018年4月开始种植,今年已是第二个收获季。90多亩种植基地日产高山芦笋1000余斤,收入15000元,利润过万元。每天,采笋、看地、翻地、二次加工,全村人被牢牢“绑”在这条“黄金”生产线上,全部实现脱低。小小芦笋不仅顶掉了低收入帽子,还铺就了梁家庄村致富的康庄大道。
芦笋原是“b计划”
海拔800米,将近一公里的碎石小路,高山芦笋的种植基地真的很高。由于道路难行,村民们每天开工几乎都是徒步上山,待大批芦笋采集完成后再用农用车拉到村里。在成为种植基地前,这里是标准的荒山荒地。
“谁能想到在这儿种高山芦笋呢,我们一开始琢磨的是在山下平整的土地里搞温室种植,弄些西红柿、辣椒、黄瓜什么的,多种经营。”张涛说。
对于脱低帮扶来说,这种思路算是常规操作。然而在审批过程中,张涛看上的平整土地属于基本农田,不能搞大棚和反季节种植。头一炮没打响,村民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没人和张涛打招呼,也没人知道这位书记要干什么。全村的态度只有两个字:观望。
张涛心里着急,每天围着村子转,想尽快找到适合这里的作物。一次,他听说村里有人在山头的荒地开辟过种植园,随即拉上几位村干部上山考察。蹚过碎石小径,90多亩荒地呈现在张涛面前。
“海拔足够高,土质也合格,厚度超一米,如果种植高山芦笋,第二年就可以有收成。”发现新大陆的张涛随即拨通了农林科学院同事的电话,直接对接相关专家,评估芦笋种植的可能性。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结论逐渐清晰,这种高山芦笋种植后有15到20年的采收期,可保村民收益稳定。需用农药少,可将这部分投入转化为村民的人工费,扩充就业岗位。另外,在业界已经有了相应的高山芦笋产业链。只要品质有保障,这里的芦笋可直接出口外销。
种!下定决心的张涛几乎一宿没睡,第二天天刚亮就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伙儿。
曾被断言两年必“黄”
“不是我给您泼凉水,我在那片地搞了多少年果园了,种出来的梨根本没什么销路,一直就是对付着。”张涛刚说一半,就让村民们打断了。
“高山芦笋我们没种过,能不能挣钱心里没数,等您挂职结束了,这些芦笋肯定烂在地里,两年就黄了,折腾个啥呀。”
尽管张涛反复强调,这个项目属于“帮扶企业+专业企业+村集体”三方合作,即便销路不畅,也会有企业进行定向收购,大家的态度仍然是怀疑和不信任。
“只有种出来大家才能信,这个事才真正能成。”在村党支部会议上,张涛带头表决心。最开始的播种期,他和几位技术员、党员干部几乎不睡觉,每隔三小时给芦笋苗浇水,带着有兴趣的村民下地学习、参观。
慢慢地,村民们对芦笋的兴趣提起来了。看着绿色的芦笋破土而出,尝上一口又脆又甜,曾经的质疑者们悄悄地问张涛:“我们也想一起种芦笋,行不?”
未来延伸产业链
两年的深耕,让高山芦笋在梁家庄村乃至整个清水镇人气爆棚。如今正是采收期,村民王兴利和爱人马永芬每天早上五点来到种植基地,一个管翻地,一个管采笋,每天的工作时长八小时,耕作面积三亩地。
经过规范化管理,种植基地常设6位管理员,和技术员一起监督每天的采收工作。其余二三十位采收员由各家各户轮班担任,每日结账制度也调整为按月分发,年底分红。
王兴利今年60岁了,全家收入就靠低保,儿女都在上学。自从跟着村里种植芦笋,老王一家去年成功脱低。“一天就是200元收入,一个月我和老伴就是6000元,每年从整地、采收到后期能干八个月,这样的好事哪儿找去。”王兴利说。
山下,新上任不久的第一书记马国庆正组织村民给刚刚下来的芦笋装箱。只需切一下、套上保鲜膜,每斤的身价就飙升到15元。一旁的礼盒装精品款更贵,一斤核算30元。
作为张涛的继任者,马国庆的思路已经从脱低向致富转变。每天,他的手机都能接到几十条收购信息,想要融资合作者更是不在少数。
几天前,马国庆还把直播带到了田间地头。短短一个小时时间,线上销售芦笋几百斤,曾经默默无闻的高山芦笋彻底火了。从今年4月10日采笋至今,梁家庄村累计销售高山芦笋超过两万斤,马国庆每天的回复也从“要笋么”变成“今天没笋了”。
看着每天的订单和销售额,村民们乐开了花。有的更是打电话召回在城里打工的儿女,投身芦笋产业。
梁家庄村是清水镇高山芦笋产业的缩影。2019年底,清水镇低收入农户1836户3236人,已全部实现脱低上线。2019年梁家庄、李家庄等4个村芦笋种植基地累计安排低收入户575户658人就业,带动劳务收入增加200余万元。
下一步,清水镇将逐步打造“千亩芦笋”种植基地,加强储藏、保鲜、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开发“芦笋茶产品”和“芦笋保健品”等附加值产品,不断延伸芦笋产业链。
www.凯发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www.凯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www.凯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